紐西蘭國家博物館的全名叫做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當中的Te Papa Tongarewa是兩組毛利字
Papa在毛利文裏有箱子的意思,而Tongarewa則是指寶藏
兩者合在一起就成了「寶藏箱」
究竟這個裝滿了來自紐西蘭各個地區寶藏的寶藏箱有哪一些“珍奇異寳”呢?
還等什麽?跟我一起到威靈頓打開這寶藏箱看看吧!
拜訪時間:2012年8月6 & 8日 | 照片與文字:vjie83
當中的Te Papa Tongarewa是兩組毛利字
Papa在毛利文裏有箱子的意思,而Tongarewa則是指寶藏
兩者合在一起就成了「寶藏箱」
究竟這個裝滿了來自紐西蘭各個地區寶藏的寶藏箱有哪一些“珍奇異寳”呢?
還等什麽?跟我一起到威靈頓打開這寶藏箱看看吧!
拜訪時間:2012年8月6 & 8日 | 照片與文字:vjie83
位于紐西蘭北島最南端的威靈頓是紐西蘭第二大城市,也是紐西蘭的首都
除了是行政中心,這裡也是紐西蘭的文化中心
在這座城市裏有爲數不少的咖啡館、藝術廊(這些其它城市也有不少啊!)以及博物館
當中博物館的數量可說是淩駕於紐西蘭其它的大城小鎮
不管是商辦、私辦,還是官辦,威靈頓的博物館種類與數量真的是多不勝數
像我才到這裡兩天就已經去參觀了三家不同類型的博物館
這些博物館不只内容精彩,而且很多還是免費入場的哦!所以今天我又要去博物館啦!
今天要去的就是最能代表紐西蘭的紐西蘭國家博物館Te Papa啦!
據説這Te Pa Pa是紐西蘭最大的博物館,所以我預留了一整天的時間給它
於是吃過早餐後,我就從威靈頓火車站對面的旅舍出發了
沿著Waterfront往Mt Victoria方向走去,約莫20分鐘之後,Te Papa就出現在我眼前啦!
▲紐西蘭博物館的外觀 Museum of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
但Te Papa的歷史其實卻可以回溯到1865年殖民地博物館開幕那時
隨著時間的推移,殖民地博物館開始不斷的擴充
直到1992年紐西蘭國家博物館法令通過,殖民地博物館才與1936年成立的國家藝術廊合併
進而形成現在大家所熟悉的紐西蘭國家博物館Te Papa啦!
至於眼前這座擁有6個樓層的現代化博物館則是在6年後的1998年開始迎接訪客的
像這種四周沒有籬笆的“大樓型”博物館,一般來説展品都是放在室内的
可是Te Papa就硬是要和別人不一樣
因爲從Waterfront走向Te Papa時,我人還沒走到大門就已經先看到一些展覽品了 [瞪大眼]
(有什麽好驚訝的?很多博物館都有戶外展覽區的啊?)
這個不一樣啦!一般博物館的戶外展區都是展示歷史遺跡這類的常設展
但這裡的戶外展覽卻是會不時更換的特展哦~~~
▲紐西蘭博物館與戶外展覽
Museum of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and outdoor exhibition
|
▲紐西蘭博物館的外觀 Museum of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
這位于地下層的展覽展示了紐西蘭人如何讓地震“踩煞車”
(蛤!?)嘖!意思就是它展示紐西蘭人是如何減低/避免地震對建築物所造成的傷害啦!
只是……因爲我個人的疏忽,再加上現場的方向標示真的不是很清楚
所以我就把這個常展給完全的錯過了 [蹲下畫圈圈]
Level 1 | 第一層
在看完了戶外展覽之後,我就直接由大門走進紐西蘭國家博物館Te Papa到裏面去了
一踏進Te Papa,迎接我的竟然是Te Papa的門廳(foyer) [驚]
眼前除了一道通往二樓展覽區的樓梯外就沒有什麽了
而左手邊是博物館商店和唯二的咖啡館之一;至於右手邊則是行李寄放處和迷你咨詢台
(蛤?所以這就表示這層樓時沒有展覽可以看的咯?)
撇除戶外展覽和外面的Quake Braker不算的話,這層樓的確是沒有展覽可以看的
不過也別忘了這座Te Papa博物館可是還有另外5層樓可以逛哦!
Level 2 | 第二層
爬上樓梯來到二樓,我就來到了附設有博物館正式咨詢台的“威靈頓”門廳(Wellington Foyer)
若是要參與付費的導覽、展覽與活動或租借語音導覽器的話
都可以在這裡找櫃檯姐姐或哥哥幫忙處理哦!
當然錢包不夠厚的我是沒有什麽事需要咨詢台的哥哥姐姐們處理的啦~~
所以拿了免費的簡介我就開始參觀Te Papa博物館咯!
而我首先來到的就是位于咨詢台後方的“Mountains to Sea山海相連生物展廳”啦!
注:Mountains to Sea山海相連生物展已於2018年4月2日關閉重新發展。
山海相連生物展廳 Mountains to Sea Exhibition Hall |
而從山上到海裏會有的東西當然就是各種的生物咯!
“山海相連展”就是展示紐西蘭多元的生物物種,從動物到植物都有
這裡把展區分類為高山、灌木、淡水、海岸、外海和深海等6個不同區塊展示
除了有文字和圖片外,標本也是這個展區不可或缺的
另外這裡還有不少的多媒體設施和互動設施為看似無聊的參觀增加了樂趣
▲山海相連生物展廳 Mountains to Sea Exhibition Hall |
▲山海相連生物展廳 Mountains to Sea Exhibition Hall |
▲山海相連生物展廳
Mountains to Sea Exhibition Hall
|
就這樣,我來到了“鎮廳”之寳—The Colossal Squid大王酸漿魷展
會說這大王酸漿魷是這個展廳的“鎮廳”之寳
除了是因爲它有自己的獨立展區外,它還是全世界唯一展出的大王酸漿魷哦!
(這個大王酸漿魷很特別咩?)大王酸漿魷可是世界最大的魷魚品種哦!你說特別嗎?
注:Te Papa博物館已經把這展覽數碼化,只要點這裡就能完整看到展出内容。
▲山海相連生物展廳—大王酸漿魷展 Mountains to Sea Exhibition Hall - The Colossal Squid |
而且也曾經有捕獲過,但都是一些未成年的“baby”
直到2007年,紐西蘭的漁船才意外的捕獲了人類史上第一隻成年且完整的大王酸漿魷
這隻大魷魚在進行研究、解剖和保存處理後,就被移到這裡展出
被“關”在6公尺長玻璃櫃裏展示的這隻魷魚重495公斤
是世界上唯一一隻公開示衆的大王酸漿魷(知道啦!不要一直重復好嗎?)
▲山海相連生物展廳—大王酸漿魷展 Mountains to Sea Exhibition Hall - The Colossal Squid |
▲山海相連生物展廳—大王酸漿魷展 Mountains to Sea Exhibition Hall - The Colossal Squid |
館方還設置有互動式系統帶你回顧從捕捉、解剖、保存到運送的整個過程
另外這裡還有大王酸漿魷的器官標本與模型展示
不過這些東西對博物館來説充其量只能算是基本款而已
這裡最厲害,也最讓人意外的就是展廳内還有有關大王酸漿魷的3D短片可以看哦!
最重要的是看這個3D短片是免費的,而且還不用自備3D眼鏡哦!
▲山海相連生物展廳—大王酸漿魷展 Mountains to Sea Exhibition Hall - The Colossal Squid |
▲山海相連生物展廳—大王酸漿魷展 Mountains to Sea Exhibition Hall - The Colossal Squid |
▲山海相連生物展廳—大王酸漿魷展
Mountains to Sea Exhibition Hall - The Colossal Squid
|
這個展覽看名字應該可以猜到它與大自然的力量有關
(大自然的力量?)對!這裡說的就是火山、地震、板塊活動和海嘯等的大自然力量
簡介冊子說我們可以在展覽裏感受到這些自然活動的力量
同時也能從中了解到這些自然力量是如何塑造紐西蘭超美的自然景觀的
注:Awesome Force震撼力地質展廳已於2018年4月2日閉展並重新發展。
▲震撼力地質展廳 Awesome Forces Exhibition Hall |
展覽以文字、圖片、實物和互動多媒體來呈現
雖然走一圈不一定會全部都記得到底這裡說了些什麽,但一定會有印象深刻的地方
而讓我最有印象的就是三塊可以讓人搬動的岩石了
(石頭?有什麽特別啊?)這三塊岩石分別僞裝成掘取自地殼、地幔和地核的岩石
目的就是爲了讓人能感受到平時根本就不覺得存在的地殼、地幔和地核
親手擡一擡這些岩石感受地球的重量,真的讓人難忘啊!
▲震撼力地質展廳 - 來自地幔的岩石 Awesome Forces Exhibition Hall - Rock from Mantle |
▲震撼力地質展廳 - 來自地核的岩石(密度和重量最大) Awesome Forces Exhibition Hall - Rock from Inner Core (The heaviest) |
我所指的“人爲”不是說什麽人類活動會誘發自然力量發生(雖然人類活動確實會加重破壞力度)
而是人類如何探測這些自然力量與如何測量這些力量的強度
簡單的來説就是人類所使用的測量工具啦!
(嘖!測量工具就測量工具,說這麽多廢話幹什麽!?)就湊字數啊!
▲震撼力地質展廳 - 經緯儀 Awesome Forces Exhibition Hall - Theodolite by Troughton and Simms (1910) |
▲震撼力地質展廳 Awesome Forces Exhibition Hall |
▲震撼力地質展廳 Awesome Forces Exhibition Hall |
(等等!你不是已經從“山海相連展”走到“震撼力展”了嗎?怎麽還有動物標本啊?)
原來這裡之所以會有動物標本的出現是它們也和自然力量有關啊!
就因爲這些地質活動才會出現這些動物,當然這些地質活動也造成了一些動物的滅絕
在這些標本中最讓人印象深刻就數紐西蘭的第一個恐龍化石了
這個恐龍化石雖不是完整的一幅,就只是尾巴的一節骨頭,但也是夠神奇的了
▲震撼力地質展廳 Awesome Forces Exhibition Hall |
▲震撼力地質展廳 Awesome Forces Exhibition Hall |
▲震撼力地質展廳 Awesome Forces Exhibition Hall |
同時多媒體的運用也是多不勝數的,像是影片等等
另外和前面的展廳一樣,這裡也是有不少的互動遊戲可以讓參觀者參與以對自然力量更了解
其中有兩個互動遊戲和設施是我覺得挺有意思的
一個是製造地震的遊戲機,這個遊戲有點像遊樂場的大力錘遊戲機(hammer game)
但是這個不用錘子,而是整個人直接跳上去製造地震的強度
另一個則是還蠻多人排隊體驗的設施—地震屋
這個地震屋其實就是一個會大力搖晃,讓人能稍微的感受到低級別地震威力的小木屋啦!
▲震撼力地質展廳 Awesome Forces Exhibition Hall |
▲震撼力地質展廳
Awesome Forces Exhibition Hall
|
這個展覽當然也少不了要介紹這些自然力量對於環境以及我們自私的人類的影響啦!
除了有很多的圖文和影片來展示大自然的力量之外
一些實體展品也是讓了眼前一亮的,例如一整根的圓筒形泥柱
這根泥柱來自紐西蘭北島中央的陶波(Taupo)是過去一萬多年來火山爆發所遺留下來的塵埃
透過分析這些塵土,我們可以稍微的知道火山爆發的年份和強度哦!
▲震撼力地質展廳
Awesome Forces Exhibition Hall
|
(這個展廳怎麽有這麽多奇奇怪怪的東西啊?)
走進去之後才發現那個赤紅木雕其實是通往展廳的一個燈光聲響秀的入口來的
這個燈光聲響秀講是毛利神話裏“開天闢地”的故事
同時這場演出也展現了毛利人是如何與這片土地和大自然力量維持“良好”關係的
說實在的,毛利人對大自然奉行的觀念和中國古人是一樣的
只是現在的人似乎很多都忘了,而不斷地在破壞地球
▲震撼力地質展廳 Awesome Forces Exhibition Hall |
走進我們的太空展就像走進了被熒幕包圍的空間
裏面黑壓壓的,就只有腳下的“紐西蘭地圖”發出光亮而已
但當腳踩到某個特定“紐西蘭地區”時,旁邊墻上的熒幕就會出現相關的紐西蘭影像 [驚]
原來這個展覽是通過互動的方式來探索紐西蘭的文化與地理啦!
另外展區還設有兩個帶你上天下海探索一番的機動設施
不過這些機動設施是需要另外付錢才能參與的,所以我當然是沒有花錢去玩啦!
注:OurSpace我們的太空展已經於2014年7月6日閉展。
▲我們的太空展廳 Our Space Exhibition Hall |
▲我們的太空展廳 Our Space Exhibition Hall |
“我們的太空展”旁邊是孩童限定的博物館商店與故事遊樂區
由於我既非家長,也超過了年齡限制,所以我連去看一看都沒有往“山海相連展”的方向走去
(蛤!?你還逛不夠“山海相連展”啊?)都沒說要再去那裏啊!
我要去的地方—Bush City叢林都市需要經由它旁邊的斜坡道才能抵達的啦!
爬上斜坡道再走下樓梯,我就走進了Bush City叢林都市
叢林都市把紐西蘭的一些自然景觀如叢林、岩石和火山地貌都搬到了這鋼骨水泥森林裏
在這座叢林都市裏可以看到超過一千四百種的紐西蘭原生植物
除了綠色植物外,這裡還有吊橋、化石探索沙池和山洞可以讓大朋友、小朋友同樂
雖然不是第一次看到把森林搬進博物館的,但這種規模倒是第一次見到哦!
▲叢林都市 Bush City |
在叢林都市裏繞了一圈後,我就又回到二樓,然後再爬上樓梯來到博物館的三樓
一上來,展廳還沒看到就先看到了一尊大炮—奮進號大炮
這尊大炮是來自Endeavour奮進號船的,而這艘船就是“發現”紐澳的James Cook的船啦!
不過這艘船在他1770年第一次遠渡重洋來到大洋洲時
就因爲在東澳撞上珊瑚礁而擱淺,差一點整艘船就要永遠沉入塔斯曼海峽了
當時爲了讓船隻能在漲潮時浮起脫離珊瑚礁,大量有重量的物品統統被丟進大海裏面
其中就包括船上6尊各別重量超過500公斤的大炮
後來奮進號成功“脫逃”,但奮進號的6尊大炮就此躺在海底
而這一躺就躺了近兩年百才被美國人打撈起來
打撈上來後,澳洲政府在James Cook發現紐澳兩百周年之際就送了這一尊給紐西蘭啦!
奮進號大炮 Cannon from HMB Endeavour |
說真的,單看這名字還真的是猜不到展覽内容耶![皺眉歪頭]
又是血又是地又是火的,嗯……難不成是和火山有關?
(在二樓的震撼力展廳不是已經有火山了嗎?應該不會再重復的啦~~)好像也有道理哦!
Anyway,管他内容是什麽,進去看就對了啦!
走進入口並走過一段“天橋”走道後,迎接我的不是展品,而是另一道門 [驚]
哇噻!要經過兩道門在能進到展廳啊!這個展廳真大牌啊![誤]
▲血、大地、火焰地貌展廳 Blood Earth Fire Exhibition Hall |
▲血、大地、火焰地貌展廳 Blood Earth Fire Exhibition Hall |
只是……這裡還是一樣沒有展品啊!有的只是一個個挂在墻上的解説牌子和短語
這些解説牌子敍述的内容很多元,從神話故事到現實事實都有
而且展廳裏面竟然還有播放音樂哦!
那些墻上的解説牌子與短語會讓人有種這個展覽是和環保有關的聯想
不過這些都是假象!雖然這個展覽有沾上環保的邊,但它們之間的關係真的是不大
▲血、大地、火焰地貌展廳
Blood Earth Fire Exhibition Hall
|
▲血、大地、火焰地貌展廳 Blood Earth Fire Exhibition Hall |
“血、大地、火焰展”其實是是個有關紐西蘭從古至今地貌變化的展覽
通過文字、圖片和實物展示了紐西蘭不斷變化的地貌
在這個展區裏,我們可以看到自古以來出現在這裡的動植物,包括原生與外來種
同時也能看到已經絕種了的物種,如恐鳥(moa)等等的模型哦!
另外還能透過互動遊戲來了解到外來種是如何對原生動植物產生破壞性的
▲血、大地、火焰地貌展廳
Blood Earth Fire Exhibition Hall
|
▲血、大地、火焰地貌展廳—恐鳥(摩亞鳥)
Blood Earth Fire Exhibition Hall - Moa
|
▲血、大地、火焰地貌展廳—恐鳥(摩亞鳥)遺骸 Blood Earth Fire Exhibition Hall - Moa's bones |
▲血、大地、火焰地貌展廳
Blood Earth Fire Exhibition Hall
|
Level 4 | 第四層
逛過三樓唯一的展覽—“血、大地、火焰地貌展”後,我就爬上樓梯來到了四樓
一踏上四樓,眼前就出現了一個咖啡廳和一架藍色摩托車
這咖啡廳是博物館唯二的咖啡廳之一,但摩托車不是咖啡廳的裝飾,而是個正港的展品哦!
摩托車的名字叫Britten V-1000是由基督城設計師John Britten所設計
花了12年設計和打造的Britten V-1000從引擎設計到摩托車零件幾乎全生産自紐西蘭本土
所以這架摩托車可以貼上Made in New Zealand的標簽
據説純手工製造的Britten V-1000全球就只有10架,而這裡展示的是第二架
1990年首次出現在摩托車大賽中,它立刻就憑著其獨特設計及性能獲得摩托車迷們的關注
之後它在1993年以每小時302公里的時速創下世界最高速
兩年後Britten V-1000更拿下了BEARS摩托車競標賽中拿下整個賽季的前兩名
注:Britten Bike已經移至4樓Toi Art與Tangata o le Moana之間的樓梯口旁邊展示。
▲布裏頓V型1000摩多車 Britten V-1000 Motorbike |
我前腳才踏進這三角形的展廳,後腳就以爲我走錯了地方
因爲眼前出現的是2、30根柱子和十餘張沙發 [驚]
若不是左右兩側的牆壁上和前面樓梯的墻上都挂有放大版的《Treaty of Waitangi》的話
(這三份放大版《Treaty of Waitangi》分別是英文版、毛利文版和原版放大)
我真的會以爲我是走進了某間擁有挑高天花板的紅酒lounge咧!
《Treaty of Waitangi懷唐伊條約》是紐西蘭“建國”歷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份文件
於1840年由英殖民政府與超過500位毛利部落首領簽訂
目的是為了讓英殖民者能名正言順的“佔領”紐西蘭
這份條約有兩個版本—英文版和毛利版,毛利首領看的是毛利版,而英國則使用英文版
但是因爲翻譯的誤差,導致這兩個版本在某些部分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
而在利人與白人之間就此種下了後來引發爭議與戰爭的種子
▲懷唐伊條約:一個國家的標誌展—懷唐伊條約正本 Treaty of Waitangi: Signs of a Nation Exhibition - Original Treaty of Waitangi |
底樓除了有三份《懷唐伊條約》的放大版本之外
在樓梯口的後方還能看到當年簽約時最有影響力的四位毛利酋長的“寶物”
這些“寶物”述説了當時他們對條約的希望、對立與合作的故事
至於樓上的展區除了有原版《懷唐伊條約》,還有條約從撰寫到簽約的整個過程介紹
當然裏面也詳盡的敍述了毛利文版和英文版之間的差異
以及毛利人向白人政府對抗這份有爭議的條約並爭取自己權益的過程與結果
▲懷唐伊條約:一個國家的標誌展 Treaty of Waitangi: Signs of a Nation Exhibition |
▲懷唐伊條約:一個國家的標誌展 Treaty of Waitangi: Signs of a Nation Exhibition |
在這個盡頭區塊,沒有展品,也沒其他人,有的只是一張長凳和一面落地窗戶 [驚]
哇~~原來Te Papa博物館還有這樣子的“祕境”啊!
雖然才逛了兩個樓層的展覽,但我走過的步數應該也有超過5、6千步了
所以我就好好利用了這張長凳和博物館的免費WiFi
一邊讓腿腿休息休息,一邊上個久違的網,一邊也看看落地窗外的港灣景色
▲紐西蘭博物館二樓末端的景色 View from end of second floor of 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
不要看到passports這個字就以爲這是個展示紐西蘭歷代護照或是全世界各國護照的展覽
雖然這個展覽或多或少的確是和“護照”這東西有關的
但它講述的最主要還是在這兩百多年來移居來紐西蘭生活的人的故事
當中包括了最早從英國來的民兵和近代投資移民的故事
展覽透過各種方式,如圖文解説、影片播放、真人故事手冊和互動遊戲等來敍事
▲通行證展 Passport Exhibition |
▲通行證展 Passport Exhibition |
▲通行證展 Passport Exhibition |
這個展廳的内容和隔壁的“通行證展”有點類似
差別在於隔壁的是移民者,而這裡的則是被迫離開自己家園的難民
雖然展覽的面積不大,但裏面卻收錄有超過70名(這只是在紐難民的冰山一角)青年難民的故事
展廳的兩側墻上展示了各種照片與青年難民們的話語與詩詞
而盡頭的屏幕則不斷的在循環播放這些“說”故事的青年難民們的照片
另外展廳内還有三張多媒體圓桌讓參觀者能透過觸碰式屏幕觀看到這些難民的故事
融合展示室:在紐西蘭的青年難民故事展 The Mixing Room: Stories of Young Refugees in New Zealand Exhibition |
融合展示室:在紐西蘭的青年難民故事展 The Mixing Room: Stories of Young Refugees in New Zealand Exhibition |
融合展示室:在紐西蘭的青年難民故事展 The Mixing Room: Stories of Young Refugees in New Zealand Exhibition |
這個展覽顧名思義當然就是在說來自太平洋島嶼人民的故事
(所以這裡又是在説毛利人的故事咯?)嗯……這個問題的答案嘛……是對,也是錯
因爲Pacific People泛指現代從太平洋島移居而來的人
而這些從薩摩亞、湯加等島國來的人自然就包括了毛利人啦!
Te Papa的這個展覽就是在說這些島國移居者在紐西蘭各個領域發展的故事
▲在紐西蘭的太平洋島國人民故事展 Tangata o le Moana: The Story of Pacific People in New Zealand Exhibition |
這個展覽還使用了大量的多媒體設施輔助
讓故事的主角不再是躲在一層佈幕後,而是像出現在眼前一起喝茶聊天說故事那樣
每參觀一區的展覽就像是和一群人進行了有趣的對話一樣
另外展廳内還設置有互動設施為展覽增添樂趣
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數設置在音樂圈展區的音樂remix設施了,很好玩哦!
除此之外,這個展廳内也有個為孩童專設的探索中心哦!
▲在紐西蘭的太平洋島國人民故事展 Tangata o le Moana: The Story of Pacific People in New Zealand Exhibition |
▲在紐西蘭的太平洋島國人民故事展 Tangata o le Moana: The Story of Pacific People in New Zealand Exhibition |
▲在紐西蘭的太平洋島國人民故事展
Tangata o le Moana: The Story of Pacific People in New Zealand Exhibition
|
這“木屋”就是播放短片“Golden Days黃金時代”的劇場啦!
嗯……真好奇爲什麽這劇場的外觀要佈置成這樣?難道是要到紐西蘭人的家做客看戲?
不知道是因爲今天參觀博物館的人少,還是因爲這戲每20分鐘就有一場
我抵達時連一個排隊的人都沒有(我看你是太早來啦!)
不過就在時間來到快要開放入場的時候,我身後竟然開始出現了短短的人龍 [驚]
注:Golden Days黃金時代展覽已經於2017年9月1日閉展。
▲黃金時代展 Golden Days Exhibition |
▲黃金時代展
Golden Days Exhibition
|
一走進去才發現原來我們不是到了紐西蘭人的家裏做客,而是到了一家古玩店裏
古玩店的一邊是一排排的座位,而一邊則是堆滿各種古玩和“玻璃窗”(熒幕)
待排隊的訪客都入座後,短片就開始播放啦!
影片是透過古玩店的“玻璃窗”播放的,而店内的古玩也會跟著“劇情”啓動、發聲或發光等
設置有點像我在2011年到臺北花博所看的夢想劇場那樣
這部13分鐘長的短片帶著我們一同回顧了紐西蘭發生過的17件重大事件
包括1953年英女王到訪、1931年霍克灣大地震和1996年魯阿佩胡火山爆發等等
▲黃金時代展
Golden Days Exhibition
|
這架飛機是由de Havilland德哈維蘭生産的Tiger Moth虎蛾機
虎蛾機從1931年開始起航,當時主要用在農業上,為大面積的菜園播種、施肥和噴灑農藥等
後來因其穩定性和超強機動性又常被當作飛行訓練機使用
在二戰期間,這虎蛾機也被充當軍機來守衛國土
而吊在Te Papa博物館的這架編號ZK-AJO虎蛾機就曾是皇家紐西蘭空軍的訓練機
據説這架已高齡70多嵗的虎蛾老飛機還可以正常在天空翺翔的哦!
注:de Havilland Tiger Moth飛機已於2017年3月13日閉展。
▲德哈維蘭虎蛾機 de Havilland's Tiger Moth aircraft |
▲德哈維蘭虎蛾機
de Havilland's Tiger Moth aircraft
|
看名字就應該知道這個展覽是有關20世紀的紐西蘭啦!
只是……究竟要展示些什麽來表現紐西蘭咧?嗯……真是讓人覺得好奇啊!
一踏進展廳,首先先是走進了兩邊挂著不一樣大小箱子的“隧道”
箱子裏裝了好多的不同的玩具、工具和餐具等等,而且還是按照年代裝在不同的箱子裏的
看到這些小東西,除了驚喜外,還有一股親切感
因爲裏面的一些小物品我不只是見過而已,有的我甚至還擁有和玩過啊~~ [驚]
原來我們其實和近九千公里外的紐西蘭還蠻接近的嘛~~
注:Slice of Heaven: 20th Century Aotearoa展已於2017年1月23日閉展。
▲人間天堂:20世紀的紐西蘭 Slice of Heaven: 20th Century Aotearoa |
▲人間天堂:20世紀的紐西蘭 Slice of Heaven: 20th Century Aotearoa |
▲人間天堂:20世紀的紐西蘭 Slice of Heaven: 20th Century Aotearoa |
▲人間天堂:20世紀的紐西蘭 Slice of Heaven: 20th Century Aotearoa |
這些玻璃櫥窗和前面的“隧道”還頗爲類似的說
裏面也都裝滿了各種物品,不過展品的數量沒“隧道”的多就是了
有別于前面“隧道”的地氣味濃厚,這區的展覽主題主要在講述紐西蘭在20世紀與其他國家的關係
當中就包括了與宗主國—英國和盟友—美國的關係變化
還有紐西蘭是如何從一個“跟屁蟲”到堅持自己的理念來維持與世界的關係
▲人間天堂:20世紀的紐西蘭 Slice of Heaven: 20th Century Aotearoa |
▲人間天堂:20世紀的紐西蘭 Slice of Heaven: 20th Century Aotearoa |
因爲這區的主題是圍繞在紐西蘭人的日常生活
與前面的展區一樣,這區的展品也是按照時間軸分別裝在玻璃櫥窗並搭配有圖文敍述
透過這些櫥窗,我們可以了解到紐西蘭人日常生活的世紀變化
在這展區走了一趟發現紐西蘭人過去百年所經歷的,其實和我們的差別不大
▲人間天堂:20世紀的紐西蘭 Slice of Heaven: 20th Century Aotearoa |
▲人間天堂:20世紀的紐西蘭
Slice of Heaven: 20th Century Aotearoa
|
自1840年被騙與英殖民政府簽訂《懷唐伊條約》開始,在紐毛利人的生活就有了突變
他們從我們自以爲是的“野蠻”生活走進了“文明”世界
但這“文明”世界並沒有為他們帶來更好的生活,而是貧窮、失去土地與文化
當被逼到牆角時,毛利人開始為自身的權益向政府“宣戰”
而這個展區的展覽主題就是圍繞在毛利人是如何爭取自己該有的權益過程啦!
20世紀的紐西蘭的最後一個展區主題為“多元與公民權益”
雖然紐西蘭早在1893年就成爲了全世界第一個“恢復”女性擁有投票權利的國家
但社會仍然處於一個異性戀白人男性主導的狀態
直到20世紀的7、80年代,女性、同性戀和其他邊緣團體開始發聲
而國家政策與法令也隨著發聲的強度做出修繕以恢復這些邊緣人應有的權益和減少歧視
這個展覽就透過圖文、影片和當時的口號來展示“復權”的過程
▲人間天堂:20世紀的紐西蘭 Slice of Heaven: 20th Century Aorearoa |
▲人間天堂:20世紀的紐西蘭 Slice of Heaven: 20th Century Aorearoa |
▲人間天堂:20世紀的紐西蘭 Slice of Heaven: 20th Century Aorearoa |
▲人間天堂:20世紀的紐西蘭 Slice of Heaven: 20th Century Aotearoa |
啊!那不就是我在墨爾本博物館見過的Phar Lap大大嗎?
(誰?)Phar Lap是1926年出生于南島Timaru一座馬場的名駒
2嵗時賣給旅居澳洲悉尼的美國馬主與紐西蘭訓馬師,而它成爲澳洲最棒的賽馬之旅就此開始
在澳洲賽馬場比賽幾年後,1930年這年Phar Lap成爲了家喻戶曉的名字
當年它在35場賽馬賽事中贏得了33場的冠軍,同時也拿下當年的墨爾本杯(Melbourne Cup)
不過兩年後,它在美國被人神秘下毒,傳奇的冠軍馬就此倒下
死後其外皮展示於墨爾本博物館,心臟則在澳洲國立博物館,而骸骨就在這裡啦!
▲Phar Lap(源自壯語/泰語的閃電)的骸骨 Skeleton of Phar Lap (Zhuang/Thai languages, meaning lightning) |
▲Phar Lap(源自壯語/泰語的閃電)的骸骨
Skeleton of Phar Lap (Zhuang/Thai languages, meaning lightning)
|
目光畫廊的面積不是很大,不過卻很長的說
因爲它是由一條長走廊和兩排玻璃展示櫃或櫥窗所構成的
這個沒有展示任何畫作的“畫廊”其實是博物館的短期特展展覽櫥窗廊
館方不定時會更換展品,但展品主要還是圍繞在時尚、裝飾藝術、手工藝品、家具和模型等
而這次我幸運的遇上目光畫廊同時推出兩個不同主題的展覽
其中一排的玻璃展示櫃和櫥窗就擺滿了數量超過上百個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模型
▲目光畫廊 Eyelights Gallery Collection Showcases |
▲目光畫廊 Eyelights Gallery Collection Showcases |
(Vogue?這特展該不會是和那個時尚雜誌Vogue有關吧?)
沒錯!這個爲期三個月的特展靈感就是來自紐西蘭版本的Vogue雜誌
(所以是看Vogue雜誌封面的展覽?)拜托!這裡可是Te Papa耶!哪有這麽簡單的展覽啊?
這個特展不強調Vogue雜誌(雖然也有出現啦),而是著重在被它啓發的作品
當中就包括紐西蘭設計師所設計的服飾和在紐生産的國際品牌服飾
▲目光畫廊—紐西蘭在時尚 Eyelights Gallery Collection Showcases - New Zealand In Vogue Exhibition |
▲目光畫廊—紐西蘭在時尚 Eyelights Gallery Collection Showcases - New Zealand In Vogue Exhibition |
▲目光畫廊—紐西蘭在時尚
Eyelights Gallery Collection Showcases - New Zealand In Vogue Exhibition
|
這個爲期5個月的特展主題圍繞在毛利人傳統斗篷(kākahu)
展廳除了展示有世界最大量的毛利傳統斗篷外,現場還有一座織工工作坊
在衆多展品中,比較引人矚目就要數世界唯一的全張狗皮斗篷和用1萬2千根羽毛織成的斗篷
不知道是因爲這些古董斗篷都非常的怕光 [大誤]
現場的燈光相當昏暗的說,想要好好細細的欣賞這些古董斗篷都相當的困難啊!
▲活著的毛利斗篷—夏威夷羽毛斗篷與頭盔(1779年) Kahu Ora: Living Cloaks - Hawaiian feather cloak and helmet (1779) |
顧名思義,這個展覽就是展示和毛利人有關的展覽
橫跨多達四個展廳的毛利人世界展展示了毛利人豐富的生活與傳統
其中裏面就有一座完整的傳統毛利人聚會場所和倉庫
走一趟這毛利人世界展就仿佛是去了一趟傳統毛利人家做客一樣,收穫不少哦!
另外這裡還有一個通過各種活動來了解毛利人的探索中心
只可惜Mana Whenua除了入口前外,内部皆禁止攝影,所以這裡就沒照片給大家看咯~~
▲毛利人世界展 Mana Whenua: The Maori World Exhibition |
▲毛利人世界展 Mana Whenua: The Maori World Exhibition |
▲毛利人世界展 Mana Whenua: The Maori World Exhibition |
▲毛利人世界展 Mana Whenua: The Maori World Exhibition |
▲毛利人世界展 Mana Whenua: The Maori World Exhibition |
這座蒂帕帕毛利人聚會場所是特別為Te Papa博物館興建的
據説這座蒂帕帕毛利人聚會場所不僅僅是代表著全部的紐西蘭毛利人部落
它還代表著生活在這個世界的全部族群
由於它代表著全部毛利部落,所以它在設計上就和一般常見的毛利人聚會場所不太一樣
只是現在我還在前往蒂帕帕毛利人聚會場所的通道上
而這裡就只有一些圖文並茂的解説板和一些毛利人的文物可以欣賞和觸摸而已
▲蒂帕帕毛利人聚會場所(部落會議場所)解説板 Information boards of Te Marae ō Te Papa Tongarewa |
▲蒂帕帕毛利人聚會場所(部落會議場所)解説板
Information boards of Te Marae ō Te Papa Tongarewa
|
我就正式的走進了蒂帕帕毛利人聚會場所裏
而這個地方算是整個場所最内部的地方—marae ātea(庭院)與wharenui(會議室)
其中最裏頭的wharenui有個名字,叫Te Hono ki Hawaiki
意思是與毛利先人的原生地Hawaiki做連接
至於這個地方的用途則是議事、舉行慶典、迎接新生命和揮別先人等
▲蒂帕帕毛利人聚會場所(部落會議場所)— 瑪雷亞提亞(庭院)與瓦雷努伊(會議室)
Te Marae ō Te Papa Tongarewa - Marae ātea (courtyard) & Wharenui (meeting house)
|
所以當它以3D的姿態出現時,我還是不禁發出驚嘆聲
哇噻!這座wharenui真的是完全打破我對wharenui只有赤紅色再混搭黑白三色的既定印象
各種的色彩、比3D還3D的雕刻、獨特的圖騰,真的獨一無二啊!
另外這wharenui也罕見的採用多屋頂形狀梁架
據説整個梁架代表著先人的整副身軀,圖騰則是象徵著先人軀幹的不同部位
不過上面的人形雕像還是和其他wharenui一樣是先人的代表
▲蒂帕帕毛利人聚會場所(部落會議場所)— 瓦雷努伊(會議室) Te Marae ō Te Papa Tongarewa - Wharenui (meeting house) |
▲蒂帕帕毛利人聚會場所(部落會議場所)— 瓦雷努伊(會議室) Te Marae ō Te Papa Tongarewa - Wharenui (meeting house) |
▲蒂帕帕毛利人聚會場所(部落會議場所)— 瓦雷努伊(會議室) Te Marae ō Te Papa Tongarewa - Wharenui (meeting house) |
▲蒂帕帕毛利人聚會場所(部落會議場所)— 瓦雷努伊(會議室) Te Marae ō Te Papa Tongarewa - Wharenui (meeting house) |
這扇門是由來自Ngāti Porou部落的Robert Jahnke所設計
和對面的Wharenui一樣,這扇Ranginui門也不是我們能在一般的毛利聚會場所所能見到的
因爲這扇門是由色彩斑斕的彩繪玻璃所打造出來的
這彩繪玻璃門敍述了盤古開天闢地,不,是毛利人的天父與地母分開的故事
據説以前的天父與地母是愛到抱在一團不願意分開的
直到在被“擠壓”到忍無可忍後,他們的其中一個孩子大聶(Tāne)才把他們分別往上下推開的
而這彩繪玻璃門的上面就是天父郎伊努伊(Ranginui),而下面則是大聶
(咦?那地母人咧?在哪裏啊?)你繼續往下看就知道啦!
似乎爲了配合故事情節,這扇門開啓的方式不是一般的往左右或往外推開,而是向上升起
這當然就代表著大聶強行把天父與地母分開
不過Ranginui門不是說開就開的,它只有在舉行特定儀式時才會打開
而今天我運氣沒那麽好,所以沒能看到“開天闢地”的“特效”
▲蒂帕帕毛利人聚會場所(部落會議場所)— 朗伊努伊門(大門) Te Marae ō Te Papa Tongarewa - Ranginui door (grand entrance) |
經由Ranginui門旁邊的門,我還是來到了另一邊
門的這邊其實也是marea ātea庭院,而隔著庭院與Ranginui門相對望的則是Waharoa出入口
這個露天庭院就是毛利部落舉行正式迎賓儀式的地方
有別於“正常”毛利部落聚會場所的庭院都是泥土,這裡的則是鋪上了地磚
而且從Waharoa出入口至Ranginui門之間的地磚還和裏面的Wharenui呼應,是彩色的哦!
據説這些彩色地磚是象徵著地母帕帕圖瓦努古(Papatūānuku)
▲蒂帕帕毛利人聚會場所(部落會議場所)— 瑪雷阿提亞(庭院)與瓦哈羅亞(入口) Te Marae ō Te Papa Tongarewa - Marae ātea (courtyard) & Waharoa (gateway) |
▲蒂帕帕毛利人聚會場所(部落會議場所)— 朗伊努伊門(大門)的故事解説
Te Marae ō Te Papa Tongarewa - story of Ranginui door (grand entrance)
|
我記得之前曾看過的Waharoa全都是由赤紅色木雕組成的
但這座Waharoa有木頭、有鋼鐵鋁片,甚至還出現了彩色玻璃哦~~
而顔色方面也趨向於多色彩,不過典型的赤紅色還是有出現
雖然門上的雕刻造型和一般常見的赤紅木雕相似,但這裡的卻讓我覺得更具有真實感 [抖]
Anyway,這Waharoa出入口主要是用來區隔訪客與部落的籬笆門啦!
▲蒂帕帕毛利人聚會場所(部落會議場所)— 瓦哈羅亞(入口) Te Marae ō Te Papa Tongarewa - Waharoa (gateway) |
▲蒂帕帕毛利人聚會場所(部落會議場所)— 瓦哈羅亞(入口) Te Marae ō Te Papa Tongarewa - Waharoa (gateway) |
据觀察,從這條走廊上可以無死角的眺望到威靈頓港灣與市區
只是……這個Waharoa入口並不是隨便就開啓的,而且旁邊的有蓋走道通外的門也是緊閉的
所以不要説威靈頓景色了,我就連那條走廊都無緣踏上去啊!
唉~~~難道我就此無緣與這片應該是不錯看的景色相見了嗎?唉~~~ [拭淚]
Level 5 | 第五層
參觀完蒂帕帕毛利人部落聚會場所後,我就經由咖啡館對面的樓梯來到了5樓
這整層樓都被規劃為“Toi Te papa 民俗與藝術展廳”
看名字就知道這層樓就是展示紐西蘭藝術家創作的展覽廳啦!
據説這裡共展示了超過300件當代以及有歷史的藝術品
只是……我對藝術品真的沒慧根,不會欣賞,也看不太懂,所以就只是亂逛而已
Level 6 | 第六層
在“民俗與藝術展廳”繞了一圈後,繼續往上走,我就來到Te Papa博物館的第六樓啦!
這第六樓是由藝術與視覺文化展廳和雕塑陽臺兩個部分組成
其中藝術與視覺文化展廳主要展示藝術類的短期展覽
而位于戶外的雕塑陽臺,顧名思義,展示的當然是各個藝術家的雕塑作品啦!
對藝術品這東西即沒天分,又沒素養的我,當然就只是隨便走走看看罷了
不過雕塑陽臺的最尾端倒是吸引了我的興趣(蛤?)
因爲這個最尾端其實是個瞭望臺來的,從這裡可以眺望到威靈頓港灣和市區的景色哦!
雖然視角還不到180度,也並非無死角,但這裡的景致還真的是不賴
▲紐西蘭博物館外的景色 View from Museum of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rooftop |
▲紐西蘭博物館外的景色 View from Museum of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rooftop |
雖然比預計的時間要早結束參觀行程
但畢竟Te Papa博物館裏的展覽我也不是每一個都很仔細看的說,尤其是藝術品的部分
不過這裡倒是給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下次有機會我會想再來
(結果兩天後我因爲全天下雨導致原本安排的戶外行程取消而立刻又再來了一次)
好啦!逛完了Te Papa博物館,接下來就去逛逛有名的Cuba Street吧!
資料更新:2018年5月20日
———————————————————————
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 紐西蘭國家博物館—蒂帕帕
官網:www.tepapa.govt.nz [英]
地址:55 Cable Street, Wellington
電話:+64 4 381 7000
票價:免費
■ 部分活動和短期特展或需另外付費。
■ 另有提供各種付費導覽(含中文導覽),詳情點這裡。
開放時間:10am to 6pm, daily
Closed on Christmas Day
■ 咖啡館和博物館商店的營業時間詳情點這裡。
交通:步行—從Wellington火車站出發,沿著Waterfront步行約20分鐘即可抵達。
自駕—可使用Google Maps查詢前往路線,博物館有提供付費停車場使用,詳情點這裡。
巴士—由Wellington Station巴士終站出發:乘搭24號Wellington-Miramar Heights^
路線巴士,在Stop 6511 Te Papa Museum站下車即可。
^24號巴士路線僅在平日(星期一至星期五)運行,周末與公共假日休息。
或
乘搭經過Stop 5514 Courtenay Place - Courtenay Central站的巴士,然後經
Taranaki Street步行至Cable Street,路程約2分鐘。
由其他地區出發:凡經過Stop 5000 Courtenay Place - Paramount站的巴士*皆
可乘搭,然後經Tory Street步行至Cable Street,路程約8分鐘。
或
凡經過Stop 7512 Oriental Parade at Cable Street (near 62)站的巴士*皆可乘搭,
然後步行約8分鐘。
*點擊巴士站連接以獲取經過該巴士站的巴士路線訊息。
■ 有關大威靈頓公共交通網絡(含巴士、火車、纜車和渡輪)的訊息、路線圖、時刻
表、票務和行程規劃可參閲metlink官網。
———————————————————————
延伸閲讀
上一篇:【紐西蘭】Wellington: Wellington Waterfront 多姿多彩的生活有這裡開始
下一篇:【紐西蘭】Hamilton:漢密爾頓市區閒逛散策 歷史遺跡、Riff Raff雕像、懷卡托博物館 & Hamilton Lake Domain
~~THE END~~
參考資料:
[1] Rāwiri Taonui, 'Ranginui – the sky - Ranginui – the sky father', Te Ara - the Encyclopedia of New Zealand, http://www.TeAra.govt.nz/en/photograph/5169/the-ranginui-door (accessed 20 May 2018).
[1] Rāwiri Taonui, 'Ranginui – the sky - Ranginui – the sky father', Te Ara - the Encyclopedia of New Zealand, http://www.TeAra.govt.nz/en/photograph/5169/the-ranginui-door (accessed 20 May 2018).
[2] Maori Dictionary. maoridictionary.co.n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